蔬菜常用杀菌剂氟啶胺特效防治辣椒马

其他名称福帅得、福将得。主要剂型50%悬浮剂,0.5%可湿性粉剂。毒性低毒。作用机理氟啶胺在较低的浓度下,通过阻断病菌能量(ATP)的形成,从而使病菌死亡,作用于植物病原菌从孢子萌发到孢子形成的各个生长阶段,阻止孢子萌发及侵人器官的形成。产品特点(1)氟啶胺属广谱性杀菌剂,其效果优于常规保护性杀菌剂。例如对交链孢属、葡萄孢属、疫霉属、单轴霉属、核盘菌属和黑星菌属菌非常有效,对抗苯并咪唑类和二羧酰亚胺类杀菌剂的灰葡萄孢也有良好效果。对辣椒、马铃薯疫病和块茎腐烂有特效,并对多种蔬菜的根肿病、霜霉病、炭疽病、疮痢病、灰霉病、黑星病、轮纹病、菌核病等具有较好防治效果。(2)  对各种病害的各个生育阶段都能发挥很好的抑制作用,对作物实行全面保护,不易产生抗性,提前预防能确保蔬菜品质好。(3)  作用机理独特,与其他药剂无交互抗性,对产生耐药性的病菌有良好的防除效果。(4)  活性高,速效性好,低剂量下有优良和稳定的防效,持效期长达10~14天,可减少用药次数,省时、省力。(5)  耐雨水冲刷,兼有优良的控制红蜘蛛等植食性螨类的作用,对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也有卓越的防效。(6)  对天敌低风险,受气候影响小,对人、畜、天敌和环境安全,为环保型药剂。应用防治辣椒疫病,发病初期用50%氟啶胺悬浮剂倍液喷雾,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病害大流行时,5~7天喷一次。防治辣椒晚疫病,发病初期,每亩用50%氟啶胺悬浮剂25~35毫升,兑水50~70千克喷雾,间隔10天一次,连喷3次。或与氰霜唑连续轮换用药,节约防治成本。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初期用50%氟啶胺悬浮剂倍液喷雾,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3~4次,在晚疫病流行年份,发病严重地块可提前割除地上部分植株,及时运出田外,减少薯块感染率。防治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氟啶胺是目前蔬菜大田防治根肿病的首选药剂之一,氟啶胺不宜作灌根等集中实施药,也不宜在苗期使用,适宜在移栽大田采取对土壤喷雾后混土处理。其方法是:先对大田翻耕整地(深度15~20厘米)把土粒整碎,每亩用50%氟啶胺悬浮剂毫升左右,兑水50~ro千克,对土壤表面喷雾,或对种植穴内的土壤进行喷雾,待土壤风干后用专用工具或人工把土壤上下混匀(深度15厘米左右)使药剂在上下15厘米的土壤中均匀分布,使土壤中的根肿病菌与药剂接触,同时让药剂与长出的蔬菜根系接触,混土愈均匀土粒愈细防治效果愈好,然后用经过氰霜唑悬浮剂处理过的菜苗移栽定植,基本能控制移栽大田中的菜苗在生育期内不会受到根肿病的危害。防治番茄灰霉病,用50%氟啶胺悬浮剂倍液喷雾,每隔7天左右一次,连续2~3次,注意以上药剂交替使用,叶片正反两面都要喷到。注意事项由于受到环境条件及作物品种间差异及敏感性的影响,各地具体使用时,还要在当地农技人员指导下进行,或先进行试验确认后再大面积推广应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危害及损失。(1)  使用前要充分摇匀。(2)  为了保证药效,必须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3)  喷药时要将药液均匀地喷雾到植株全部叶片的正反面,以保证药效。(4)  对瓜类易产生药害,使用时注意勿将药液飞散到邻近瓜地。(5)  对皮肤过敏者有致敏可能,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员不要进行施药作业;下雨时,不进行施药工作;剪枝、施肥、套袋等工作尽量在施药前完成;高温、高湿时避免长时间作业。(6)用于辣椒疫病时,最多使用3次,安全间隔期为7天;用于马铃薯晚疫病时,最多使用4次,安全间隔期为7天。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蔬菜生产中常用农药使用介绍,对此广大农民朋友有什么看法呢?或需要补充相关知识内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如果你有什么疑问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632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