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回澜听涛
绩效考核,是衡量过往的一把尺,更是砥砺奋进的风向标。
4月23日,青岛市综合考核委员会公布了“年度青岛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结果”,亮出了10个区市、76个市直单位、9个功能区管理机构以及14个驻青单位的“成绩单”。
“成绩”到底能不能有效释放“实绩”,还要看“考”得准不准、“激励”得到不到位。此次考核,“高质量发展”是最重要的题眼,围绕着全市发展主攻方向,在“量”、“质”、“效”三个维度反映了青岛各区市的发展态势、各功能区的工作成效和各个部门的工作作风。
换届之年,正是大干之年。站在新起点,青岛不仅要横向比,还要纵向比;不仅要抓硬环境,更要抓软实力。围绕“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远大目标远景,青岛将始终保持强烈的紧迫感,不断催生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效能。
1、区市——以发展为纲、差异化引导
区市考核框架,设置了高质量发展、项目落地、差异指标、综合评价和定性指标五个板块,共34项指标;其中,高质量发展和项目落地是最重要的两个板块。
综合绩效考核下,黄岛区、胶州市、即墨区处于优秀等次,这也与各区市经济体量排名不谋而合。三区市作为最贴近青岛主城区的外扩圈层,完美串起了高质量发展的环湾带。
“山东第一区”黄岛区表现尤为亮眼,不仅综合绩效考核拔得头筹,在双招双引、乡村振兴、改革创新、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等各项考核中,全部位列“一等”等次;双招双引、乡村振兴、改革创新三项考核中,均位列一等第一名。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区市考核中设置了“差异化指标”。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并不存在普适性的政绩考核体系,每个区市都有不同的禀赋资源和产业方向——如市南区的商务服务、城阳区的高端装备制造、莱西市的新能源汽车等,考核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引导各区市错位竞争、特色发展。
以改革创新为例,作为全国首个国家融合创新示范区,西海岸新区当仁不让,创出了一批经验做法。比如,古镇口核心区以“三海”特色优势构建起的海洋领域协同创新体系,已经形成了引领带动全市、协同联动辐射全省、标杆示范全国的效应。
在科创这一核心竞争领域,西海岸更是一马当先、跻身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截至目前,这里已集聚国字号科技创新平台37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家,“专精特新”家。
此外,年度专项考核中,新增加了“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专项考核”,这既是契合了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艰的主要工作方向,更是兼顾到历史城区迭代升级的现实处境。
考核下,市南区位列一等第一名。考核的指挥棒、助推器作用即体现在这里,放大比较优势、长久持续发力。未来五年,市南志在打造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区,如何做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换新产业业态、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将是关键一步。
纵观这份区市成绩单,虽然各家情况不同、进度不同、基础不同,但都在用心做、向前冲,往实处干、往好处干,让人倍感振奋、信心满满。
2、功能区——分类考核、重点产业是关键
城市功能区本身就是实现相关社会资源空间聚集、有效发挥某种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青岛的功能区承载着不同战略,拥有不同定位,其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自然有所区别。
针对功能区多元化的发展现状,青岛在考评时不搞“一刀切”,而是进行分类考核。设置综合类、专业类两大赛道,尊重发展差异,鼓励各个功能区“亮”出优势,深挖特色。
主导产业作为功能区的立身之本,是考核的关键内容。本次考核设置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增速、产业集聚度、产业大项目引进落地等指标,并对外资外贸、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差异较大的指标实行“目标差异考核”,有效避免同质竞争和资源浪费。
同时获得优秀等次和进位显著奖的,是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
基于其东接日韩、南接东盟、西接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区位优势以及承载的开放使命,上合示范区“量身订制”了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和国际贸易三大主导产业。
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进一步争取“要什么”。上合示范区聚焦重点产业、明确自身定位,目前已累计集聚贸易主体余家,投产运营规上物流企业48家。过去一年,完成了亿元的进出口总额,在功能区发展中先拨头筹。
表现同样亮眼的,还有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过去一年,“半导体产业集聚”是自贸区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片区一期总投资亿元的半导体项目已经投产,富士康高端封测项目更是填补了山东省大尺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产业的空白。重点产业发展将吸引配套产业集聚,生态形成,也必然实现发展质量的再提升。青岛希望这个开放高地,继续讲好开放故事,最深最精重点产业。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考核中也呈现出了部分功能区的短板。但考核之所以是必要的,就在于它可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有利于激发争先进位的荣誉感。
衡量功能区发展的标准在于作用是否凸显,未来五年,青岛功能区将继续体现优势、发扬特色,相互带动辐射,打造发展新格局。
3、市直单位——以“实干”为要、聚焦发展难题
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
城市发展需要不断进取,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作风与执行力息息相关。从“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方案,到青岛新一届市委通过的第一份文件《关于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大力锻造“实干家”干部队伍的意见》,无不强调着这座城市对“实干”的重视和对作风的要求。
市直单位承载着具体的城市功能,干部作风是否过硬、工作是否到位关系着青岛各个领域的发展成色。
本次考评对市直单位实行“重点目标+创优目标”双目标考核。每个单位设置7项左右的重点目标,体现全市中心工作和自身职能。创优目标则要求每个单位确定1-2项,对标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同类指标,创新突破,取得成效。
考评的条款展现了催人奋进的价值导向。青岛鼓励市直单位做好基本工作的同时,取一点而做深做精,锻造作风、提升意识,在某一具体领域取得突破。
城市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仅仅满足于完成日常工作很容易被前进的队伍甩在后面,自我要求,实干钻研,培养出核心优势,才是城市竞争力的最好“保鲜剂”。各个市直部门中每一位领导干部,都需要拿出过硬的工作作风和不断进取的思想意识,事争一流、唯旗是夺,保持紧迫感和进取精神,定下高远目标,化作前行动力。
考核是对去年工作的总结,是对未来发展的引导,更是对作风提出的要求。青岛需要梳理优势、认清短板,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找准目标、迈出坚定步伐。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业务合作,可以联系:
taojunhez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