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怎么保鲜贮藏葡萄贮藏适宜条件有哪些

葡萄属于浆果类,是水果中不耐贮的果品之一。千梗、落粒和腐烂是影响葡萄贮藏的主要问题。提高入贮葡萄的质量,保持低而稳定的库温,适当使用防腐剂是葡萄贮藏的关键。近十几年来随着葡萄贮藏保鲜技术的日益成熟,保鲜袋、保鲜剂等保鲜材料的开发及相关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葡萄贮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葡萄贮藏适宜条件

1.温度贮藏温度是影响葡萄贮藏效果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葡萄的冰点随着含糖量的增加而降低,一般为-2℃~-3.7℃。穗轴含水量较高,相对果粒而言,对低温比较敏感。因此,葡萄贮藏最佳温度以穗轴不受冻害为前提。一般来说,葡萄贮藏的适宜温度为-2℃~0℃(库温,下同)之间,而以-0.5℃~1.5℃为最佳。但不同品种稍有区别牛奶、红地球(晚红)秋黑、玫瑰香等适宜温度为-1℃~0℃。早、中熟品种以及南方或室的葡萄,果梗脆嫩、皮薄、含糖量偏低的品种,耐低温能力稍弱,宜在0℃~0.5℃下贮藏。

2.湿度葡萄贮藏最适宜的湿度为90%~95%,若采用塑料保鲜袋以袋内不出现结露为度。为防止袋内湿度过大,水珠与葡萄接触,可在袋内放吸水纸。

3.气体成分巨峰采用PvC袋贮藏,袋内二氧化碳浓度为8%~12%,氧气12%时,能起到明显自发气调作用,表现为果梗鲜绿、饱满、果肉硬、色泽紫红亮丽、保鲜效果极佳。

玫瑰香较耐CO2,不适合低氧贮藏,当CO2浓度为8%~12%时可明显抑制葡萄腐烂和脱粒,好果率高,最佳气体指标为10%02+8%CO2;红地球以2%~5%氧气,0%~5%二氧化碳贮藏效果最好;藤稔对CO2敏感。目前,国内商业上大规模的人工气调贮藏(简称CA贮藏)尚未见报道,生产上主要采用塑料薄膜袋、帐等简易气调贮藏方式。

主要贮藏方法

1.土法贮藏窖藏、通风库或强制通风库贮藏等传统的土法藏在我国北方葡萄产区仍是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贮藏方法土法贮藏在我国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及山东部分地区仍在使用,但近年来随着小型或微型冷库的推广,正逐渐减少。土法贮藏成本低廉,简便易行,适宜晩熟或极晩熟品种如龙眼等。贮期短、腐烂率较高是土法贮藏的主要缺点。其技术要点如下。葡萄釆收后,由于窖(库)温较高,不能立即入贮,需放在阴凉处待窖(库)温降至10℃以下时入贮。入贮后应利用夜间低温或寒流影响尽快将窖(库)温降至0℃以下,直至稳定在-2℃~0℃。

葡萄入窖(库)后,立即用硫黄熏蒸,每立方米容积用硫黄3~5克加少许酒精或木屑点燃后密闭1小时。以后每隔10天熏蒸1次,当窖(库)温降至0℃左右时,每隔1个月熏蒸1次,硫黄用量减半。土法贮藏最好不要采用塑料薄膜袋、帐贮藏方式。因为窖(库)温较高且难以控制,塑料薄膜或帐内湿度较大,容易产生腐烂。一随着葡萄产量的增加,有些年份葡萄成熟季节因上市集中而价格大幅下降,冷库贮藏的葡萄一般又在元旦、春节前后才开始销售,有些产区果农为延缓葡萄上市期,在葡萄架下挖沟做短期贮藏也能利用市场空缺,带来较好的效益。

2.冷库贮藏近10年来,冷库尤其是微型或小型冷库发展迅速,冷库贮藏逐渐成为葡萄贮藏的主要方式。冷库贮藏主要采用塑料薄膜袋或帐的贮藏方式,两种贮藏方式工艺稍有不同。保持低而稳定的温度是冷库贮藏的技术关键,温度控制不严,上下波动幅度太大,易引起袋或帐内湿度过大甚至造成积水,容易发生腐烂和药害。塑料薄膜袋贮藏工艺为:适期晚采→加工→田间直接装入内衬薄膜袋的箱内→敞口预冷至0℃(果温)→放入防腐剂→扎口上架或码垛贮藏。

也有的采用预冷后再装袋、放入药剂、扎口贮藏但贮藏效果不如前者。釆用塑料薄膜袋贮藏,贮藏期间若袋内结露严重,必须开袋放湿,无结露后再扎袋贮藏,否则加重腐烂,缩短贮期。若预冷透彻,一般结露不会太重。塑料薄膜大帐贮藏工艺为:采收→加工→装箱(木箱或塑料箱)预冷至0℃(果温)→上架或码垛→密封大帐→定期防腐处理。

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贮藏,因为有薄膜保湿,袋或帐内湿度已足够,库内无需加湿。冷库贮藏适宜温度,巨峰、龙眼等为-0.5℃-1.5℃,牛奶、红地球(晚红)、秋黑、玫瑰香等适宜温度为-1~0℃。多数中、晚熟品种能贮藏6个月,但要使果穗梗柄保持鲜绿饱满,则贮期不宜超过4个月,贮期过长,货架期短,品质较差。牛奶葡萄贮期为2~3个月,藤稔不宜超过2个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552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