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16字幸福秘笈曝光,相比战疫事迹,

魔眼睛砍柴书院金牌作者

编辑

不飞

3月18日,历经两个多月的奋战,武汉终于传来了好消息,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实现了双零新增。

但不容乐观的是,国外疫情正处于爆发期,境外输入病例在不断增加。

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发言称,“境外的新冠病毒携带者、潜伏期病人随时可能来到中国,有可能导致我国第二波疫情的传染和流行,因此各个城市都要提高重视程度。”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这位巾帼英雄以73岁的高龄挂帅出征,带领团队连续多天奋战在一线,令人感动不已。

李兰娟有多牛?

想必大家已经在不断刷屏的信息中得以了解。

然而,比起她在医学上取得的成绩,更让人羡慕的是她美满的婚姻。

有人说:灵魂夫妻的最高境界一半是理解,一半是志同道合。

他们便是这样的灵魂夫妻。

李兰娟的丈夫郑树森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外科专家,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开拓者,同样是工程院院士。一家两口子都是院士,这在医学界很是罕见。

相同的研究方向,共同的人生目标,使得两位老人在45年的相伴而行中,感情一如既往的好,成为令人羡慕的医学界的神雕侠侣。

特殊的新婚之夜

年,26岁的李兰娟在浙江医科大学的校园内,遇到了23岁郑树森。

都说缘份天注定,他们的相遇,似乎也是天注定的缘分。

与李兰娟一样,郑树森也来自农村,同样是半路出家的赤脚医生,同样因为足够优秀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深造。

相似的经历,让两颗年轻的心渐渐靠近,进而相互产生了好感,感情也随之升温。

恋爱,似乎是水到渠成之事。

彼时,两人都是芳华正茂的年纪,对知识有着无比强烈的渴望。不同于别人去电影院、公园约会,他们是相约在校园里一起读书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携手遨游。

大学毕业后,两人双双选择留校,成为了同事。

相恋两年后,年五一,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没有盛大的婚礼,没有精美的钻戒,也没有动人的海誓山盟,两个人把同事邀请到家里热闹了一下,就算是办了婚礼仪式。

结婚那天还发生了个难忘的插曲。

郑树森突然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说他的父亲身体状况很不好,心急如焚的郑树森决定立即赶回去,李兰娟也陪着一道。

由于临时买不到直达老家的火车票,只能在金华火车站中转过夜。当时他们的经济状况很不好,为了省下住招待所的钱,两人把铺盖卷儿往地上一铺,在火车站广场度过了他们的新婚之夜。

第二天早上,看着李兰娟疲惫的面容,郑树森怜惜之余又愧疚不已。李兰娟却不以为意,笑着安慰他:“挺好的呀,咱们这新婚第一夜很有纪念意义。”

在她的心里,眼前这个男人是她将要共度一生的人,她早已做好与他同甘共苦的准备。

“医学狂人”夫妻

周总理曾经说过:“婚姻并非是爱情的坟墓,婚姻其实是爱情的高级阶段,而且是爱情的最高发展。”

两人结婚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医学研究中,工作异常忙碌。

忙到什么程度呢?

他们没有时间给孩子过生日,甚至连孩子的班主任都不认识,医院工作,两人在上班期间却极少能见面。

用李兰娟的话说:“经常是他在台上做手术,我在实验室讨论问题,弄到半夜一两点是常事。”

从上午八点到深夜一两点钟,一天将近医院度过的,也因此,同事戏称他们为“医学狂人”。

两人一天中唯一能坐在一起吃的一顿饭,就是早餐。

不同于普通夫妻喜欢在餐桌上絮叨家长里短,他们的谈话内容基本是这种模式:

“有个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给他做器官移植。”

“下午有个学术报告要发言,我中午飞机去北京。”

上班忙,忙于工作;下班同样忙,忙于精进。

儿子郑杰曾经回忆道:“我小时候的印象,经常深夜的台灯下,看到他们一边补学英语,一边看国外论文。”

“我印象中母亲和父亲,听着磁带重新从一个个单词开始学起的。”

当然,由于业务的关联性,他们也有合作的时候,比如相互转诊。

遇到人工肝技术无法冶疗的肝衰竭患者,李兰娟会把病人转给先生,请他考虑肝移植;而郑树森在收治一些重症患者时,也会根据病情推荐他们到李兰娟这里尝试人工肝治疗。

婚姻的纽带,大多时候靠的不是孩子不是金钱,而是精神的共同成长,事业上的齐头并进。你在前进,我也没有停下。

风雨同舟

齐头并进的路上,并不是每个瞬间都充满着甜蜜。生活的不确定性就在于,它常常会出些棘手的难题,考验着人们。

郑树森40岁左右时,李兰娟鼓励他去香港攻读博士。而她自己一肩扛起了家庭重担,那段时间她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四口。

儿子郑杰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用了清苦一词。

足见,对于李兰娟来说,那段日子有多艰难,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相比于她的付出,丈夫的学业更重要。

有一回,郑树森的父亲得了重病,李兰娟为了不让丈夫分心,嘱咐家人向他封锁消息。

她自己却抛开所有的工作,带着两个儿子回到郑树森的老家,为老人家诊治病情挂水打针,精心服侍老人,直到老人身体康复她才放心离开。

你不能床前尽孝,我就来替你完成。

同样,李兰娟90多岁高龄的老母亲两次骨折,都是郑树森拍板实施的手术,等岳母做完手术,郑树森一有时间就去照顾,如同亲生儿子般。

这样大大小小的事情,他们不知道经历了多少。

“或许只有这样无数次的风雨同舟,才会有今天的相濡以沫。”

如同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所写的:“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彼此眼中的对方

在李兰娟眼中,丈夫医术精湛,是当之无愧的外科一把刀;管理上思路清晰,有魄力,对医院的管理也敢于放手。

更可贵的是,医德也没话说,遇到家境贫困的重病患者,郑树森甚至会解囊相助,还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减免治疗费。

但生活中郑树森显然要“笨拙”得多,家里的东西常常找不到,厨艺也不精,炒青菜不放油只放水,下锅的时候也不等水开。

面对不擅做家务的李兰娟,郑树森选择的是理解和支持,他曾调侃道:“虽然称不上贤妻良母,一年只在大年三十做一顿饭,家里什么家务也不做,整天把心思扑在工作上,自己却很喜欢。”

言语中,尽是浓浓的欣赏与爱意。

婚姻是一门学问,需要两个人,以默契的姿态,以成熟的心智,以包容尊重的方式,年复一年,在爱中修行,在爱中同行。

而这其中,对彼此的鼓励和欣赏,是最好的保鲜剂。

当然,虽然工作极其繁忙,两人也有属于他们独有的浪漫。

因为孩提时经常骑在父亲的肩上看婺剧,郑树森从小就有着很浓的婺剧情结,李兰娟知道他这一爱好后,只要有时间,都会陪他看婺剧演出,渐渐的自己也喜欢上了婺剧。

年大年夜,在奔赴武汉前夕,李兰娟难得地在朋友圈秀了一次恩爱。

她拍下丈夫在厨房忙碌的背影,并俏皮地配文:“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了,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房刀。

你要去前线抗疫,我便做好饭菜为你饯行,只愿凯旋之日你能平安归来。

或许,一个丈夫对妻子最浪漫的表达,并不是甜言蜜语,而是全力支持妻子的事业,做她坚强的后盾。

是夫妻更是战友

从年结婚至今,45年的婚姻中,两人几乎没有红过脸。

夫妻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

李兰娟院士曾用16个字做了回应:志同道合、互相关心、彼此支持、相互理解。

在他们的爱情故事里,不仅渗透着理解、支持和包容,更充满了责任与担当的大爱。

为了推动中国医学学科发展,培育后人,年5月25日,这对院士夫妻从各自名字中各取一字,成立了树兰医疗集团。

并创立了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理事会,设立了树兰医学奖,并带头捐赠了万,用以奖励优秀的医学人才。

风雨人生路上,他们是夫妻更是战友。

好的婚姻是什么样子?

我想大概就是如同李兰娟夫妇这样,两人携手并肩,书写流年,恰如一个舞伴,节奏合拍,彼此默契,一同演绎一曲流畅而悠扬的生命乐章。

这样的婚姻,才是真正的彼此滋养成全!

祝福李兰娟院士和郑树森院士能够一直幸福下去!

关于李兰娟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柴叔爱听~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69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