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主粮革命日常饮食的三个进化

在经历了野生农作物驯化、优质新品种引进、农业农资技术大发展引发的三次主粮革命后,随着百姓生活品质的提升和消费升级趋势的到来,中国农业目前已经进入了第四次主粮革命时期。

与前三次主粮革命相比,第四次主粮革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都发生于人口上升和膨胀期,解决不断增加的人口与滞后的粮食产量之间的矛盾是主要使命,所以本质上都是着眼于提升粮食的产量,满足口粮的基本需求。第四次主粮革命则不同,是在饥荒问题得到解决之后,致力于解决“营养荒”、“品质荒”、“品控荒”,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主粮品质需求。

与古人简陋的石转磨等工具相比,我们今天的主粮加工工艺空前发达。以大米为例,其加工过程就包括风选、磁选、抛光、色选等等二十多道工序。加工工艺的精细化看似精益求精,但受错误的主粮消费观念影响,往往最终保留下来的大米仅仅保有了水稻原有营养的十分之一,糊粉层、胚乳、胚芽等富含水稻精华的部分都被打掉了,剩下的只是含有碳水化合物等少量营养元素的所谓“精粮”。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势必引起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减少,对机体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

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体重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超标。因为碳水类食物进入体内,很快就会转化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血液里的葡萄糖水平升高时,胰岛就会感受到,并释放胰岛素到血液中去,胰岛素就作用于肝脏和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一部分在肝脏打包成脂肪储存起来。血糖降低了,用不了多久,饥饿感就会到来,你可能就会吃下实际上身体已经不需要的食物。如果这时吃下的还是碳水类食物,血糖就会不断地被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久而久之,人体不知不觉变得超重。

如果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加改善,就会导致脂肪堆积在任何能存储的地方,反应在身体外部就是肚皮下的赘肉、腰间的游泳圈等,反映在身体内部,就是脂肪肝,高血脂等。此外,日益高发的糖尿病、老年痴呆等疾病也与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有着直接关系。

除了主粮过度精细化,不法商贩违法经营导致的陈化粮流通也是危害之一。陈化粮是指储藏3年以上,黄曲霉菌超标,已不能直接作为口粮的粮食。稻谷、小麦作为有生命的活体,储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缓慢的新陈代谢,其中大分子物质的有序地增加,品质发生劣变。食用过量,轻者出现发热、腹痛、食欲减退,严重者可能会有肝脾肿大、肝区疼痛、皮肤黏膜黄染、肝功能异常等症状,甚至致癌。

此外,粮食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的环境污染、农残超标等不利影响,也不可避免地会降低成品品质,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所以中国人的饭碗迫切需要从装满粮实现到装好粮的革命性转变。

装好粮的路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进化”:大米胚芽化、杂粮主粮化、主粮健康化。

大米胚芽化是基于大米作为中国人第一主粮的客观现实,提倡大米新粮化、新粮营养化、营养鲜活化。主粮革命首先提倡吃新粮,吃当季的新鲜大米,以减少大米在过长存储过程中的营养流失,从而获取最新鲜的营养元素。

当然吃新米是不够的,还要少碳水、多膳食、多营养。稻谷的胚芽是稻米的胚胎,是有生命力的物质,虽然只占整体重量的3%左右,营养却占到了60%以上,富含十几种的生物活性成分,能给人体带来生机和活力。所以新粮多一点胚芽,就多一分营养和健康。

鲜活是天然食品营养成分的“保鲜剂”,所以主粮革命除了保留更多胚芽部分,还在收储形式、包装形式上下功夫,通过单收单储、真空锁鲜包装和更短保质期等方式保证大米的鲜活。

俗话说五谷为养,健康的营养一定是均衡的,所以主粮革命提倡杂粮主粮化,通过改变杂粮的物理属性,解决口感差、加工难等痛点,同时完整保留杂粮营养的方式,在一日三餐中适当提升杂粮摄入比例,使人体摄入更多的膳食纤维和营养元素,从而改变不合理的膳食结构。

主粮健康化的核心是农产品标准化,通过供给侧改革,建立涵盖土壤、水源、种植、加工、储存、运输等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环节,实现有标准、可追溯、高品质的良田、良种、良态、良品大生态,让中国的饭碗更加健康起来。

第四次主粮革命是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未来已来,中国农业必将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谱写新时代农业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85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