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孔子的生辰年限是:公元前年9月28日至公元前年4月11日。在那个中国人均寿命只有20多岁的公元前时代,孔子以73岁高龄长寿是十分罕见的。
在医疗水平低下,百姓物质生活保障基本可视为“零”的时代里,孔子的长寿就显得更有示范意义——他在晚年倡导的养生八不食和三限食,是现代人值得学习的千年养生宝典。
八不食是孔子重要的饮食原则
何谓八不食?
在《论语》乡党篇里,孔子详细阐述了八不食养生原则:
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沽酒市脯,不食。
孔子的养生哲学流传至今
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
1、陈旧的粮食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不吃,蔬菜不新鲜不吃。
2、食物腐败变了颜色不吃。
3、食物腐败变了味不吃。
4、食物烹调失当不吃。
5、和节气不对应(反季节)的食物不吃。
6、切割方法不对的食物不吃。
7、调味不当的食物不吃。
8、在市场上买回来的酒、熟肉不吃。
现代人更需要重温八不食的养生理念
这就是孔子养生中的八不食原则。当然,孔子的饮食理念中不仅只有八不食,还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
这一切不仅是中国八大菜系之首——鲁菜的文化精华,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华。
但现实是,现代人在吃饭中根本顾不了这么多——
我们吃到的多是陈年粮食,新鲜粮食只好去乡下淘换;
鱼肉蔬菜买来后冰箱里放一周再吃是常事;
各种保鲜剂和防腐剂的发明,使食物永远不变颜色、永远不变味儿,你吃的东西也许是1年前生产的;
现代饮食似乎没有那么多禁忌
烹饪过程变得越来越简单,糊了加点葱姜蒜、咸了凑和着多喝点水、淡了再加点盐。
塑料大棚彻底搞乱了季节,大冬天里吃西瓜都不叫事儿,所有蔬菜可以一年四季生长;
买来的肉胡乱剁上几刀就下锅,连刀功都马马虎虎的人,怎么指望他用心做出一桌美食?
在使用佐料上变得越来越省事,一把辣椒洒进去,啥都是一个味儿,食材原汁原味无处可寻;
从马路摊上买点回来,通过外卖团点餐回来,也不管是不是新鲜安全,只管填满肚子。
现代人几乎把传统饮食习惯都抛弃了
按科学研究的结果,人类的寿命应该是岁,但自古以来活到这个岁数的少之又少,不知道与胡吃海塞不会养生、保健品一把把入口胡乱养生……有没有关系?
孔子对饮食养生的总结出自公元前。多年过去了,现在还有许多人连73岁也活不到,何况很多人的病完全是吃出来的:肠癌、胃癌等等。
唉!全是吃上惹得祸。
如何才能不因为吃而惹上祸端?孔子还有三限食的养生宝典:
在《论语》乡党篇里,孔子告诫人们:
1、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2、唯酒无量,不及乱。
3、不撤姜食,不多食。
三限食是孔子重要养生理念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虽然酒桌上有很多肉,但一定不要多吃,尤其是不能吃肉比吃饭还多,光吃肉不吃饭更是不行;
因为每个人酒量大小不一,不能给一次喝多少酒定量,但是不能因喝得太多而大醉。
日常生活中吃姜保健身体,但是要注意不能吃得太多,要适量。
孔子好像在数千年前就看到了现代人的饮食问题:
无肉不欢,很多人都变成“肉食动物”,一天离不开肉。吃了多少饭不清楚,吃了多少把子肉、大肉块也不清楚,反正就是吃啊!
有酒必喝,每喝必醉是有些人的常态
无酒不成席,每喝必醉,追求醉后的逍遥感。至于酒后无德、酒后乱性那都是见怪不怪,不是说女人不喝酒、男人没机会嘛。看来孔老夫子多年前就意识到了,然后郑重地提了个醒。
关于姜的保健作用众人皆知,“男人不可一日无姜”、“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但是,万事都要有个量,姜吃多了也无益于身体,因此要适量。
其实不仅是姜,所有食物哪怕再好,过量了就完全是反作用了。饮食有节,口味中和才是最好的饮食习惯!
多年后很多人还活不到73岁
73岁在民间被称为“圣人年龄”,意思指:不是一般人可以活到的。
孔子以73岁高龄,在人均寿命只有20多岁的时代里,创造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神话,因此人们才会把73岁称为“圣人年龄”。
健康长寿是所有人的心愿,只要活着,吃嘛嘛香,胃口好,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遵从古训,按照孔子的饮食和养生理念去生活,也许岁不是梦。
(本文为指动济南原创内容,已授权今日头条、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