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小学生非正式学习的校本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作者殷郡伟黄琼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儿童的学习认知、学习边界与学习方式等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非正式学习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也是高品质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专题重点围绕“互联网+”视域下小学生非正式学习的理论模型建构、指导策略开发、成果认证评价三个方面,系统阐述非正式学习对于学校推进整体育人的重要性,提出关于非正式学习如何与儿童学习观嵌合、如何与现代技术融合、如何与正式学习整合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作者信息

殷郡伟/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党总支副书记兼副校长,中小学一级教师;

黄琼/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钱新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学校和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正高级教师。

本文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注意力过多地投放在“正规组织”所提供的教育、学习之中,忽视了在社会交往、自然接触中所产生的“非正式学习”。事实证明:学校教育要真正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则需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两方面协调起来。非正式学习之所以需要受到重视,是因为它能够为儿童提供自由而美好的学习体验,为儿童的“专注度”提升“添砖加瓦”,为儿童的好奇心延续提供“保鲜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儿童非正式学习的新变革、新交互打开了新格局。在这样的历史际遇下,学校需要在改变儿童熟悉而不自知的学习认知、提供友好而无处不在的学习支持、探索灵活而看得见的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努力寻找儿童完整学习的创新路径。

儿童非正式学习是一种由儿童自主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方式。它以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来维持,且需具备诸如合作交流能力、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互联网+”视域下小学生非正式学习通过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学习类App、信息化校园环境等资源,引导儿童在知识碎片中自主选择、组建与重构,在灵感与顿悟的交互中,了解、收获、运用新知,不断深化个体学习。通过一系列校本实践,逐步探索出相应的指导性实施建议,以供基础教育学校参考和借鉴。

一、“互联网+”视域下小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因素

从学习认知理论来看,学习是一种知识的建构,是“认知冲突”在最近发展区内发生的变化,是通过调动已有知识储备来实现一种新的经验获得。在库姆斯和艾哈迈德“教育等同于学习”论,利文斯通“学习分类标准”,以及大卫·贝基特和保罗·海格“非正式学习特点”等诸多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我们从学习动机、学习时空、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学习效果等维度重新界定非正式学习,同时聚焦儿童个体因素、学习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系统考察、辨析、理解非正式学习在各驱动因素中的“歧变”特征,为研究的推进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

(一)儿童因素

1.儿童主观因素

现代学习理论表明:任何一个学习活动的展开和成效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知识背景,尤其是面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互联网+”视域下的非正式学习同样如此。第一,儿童对基于互联网的非正式学习的适应程度和持有态度直接影响着最终的学习质量,这也是影响非正式学习效果的核心因素。第二,儿童已有的学科知识与相关知识的学习经验是介入非正式学习的必要条件,没有充分的“储备”,无法实现更高水平的、更加复杂的知识技能获得和素养生成。第三,儿童在网络意识、数字情感、信息道德等方面呈现出来的个人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驱动条件,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儿童而言,基本的搜索、鉴别、筛选、利用、转化信息的能力,以及将网络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学习、生活的能力是他们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形成差异的重要因素。

2.儿童客体因素

客体因素更多是从知识管理理论的视角来分析学习者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处理和传递知识所呈现出来的影响因子。第一,知识的本质特性。非正式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很大一部分属于隐性知识,这类知识通常高度个人化,很难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主要体现于认知、情感、经验等方面的微妙变化,而且这类知识的来源多元且无意识。第二,知识的相互转化。通过借鉴日本专家野中郁次郎所提出的知识管理模型(SECI)指导儿童非正式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转化问题:知识的社会化(隐性—隐性),即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向同伴学习并掌握知识、共享经验;知识的外在化(隐性—显性),即通过类比、隐喻等方法表达隐性知识;知识的组合化(显性—显性),即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知识的内在化(显性—隐性),即利用显性知识,在更高层次上创新。第三,知识的学习设计。这主要包括非正式学习的目标定位、内容组织、呈现策略、活动设计等方面。除了学习的内容应该根据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以外,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儿童的期望和学习风格的符合程度也是影响学习自我满意度的因素之一。

(二)学习环境因素

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特定的环境和模式,从现实到虚拟,从正式到非正式,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各自的“连续统”,从而构成“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坐标系。如“互联网+”环境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技术,为儿童提供真实、同步的探究体验,通过互联网技术编织起巨大的知识网络,打破学习时空限制。当然,这些“环境”也存在着对于学习本身的制约,其中包括显性的物理环境因素(如网络基础设备、互联网学习平台、资源和工具等),也有隐性的心理环境因素(如人际关系、文化氛围等),以及相应的学习支持和服务体系等。非正式学习的环境影响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4]第一,平台和工具:既包括非正式学习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也包含支持展开非正式学习活动的硬件和软件工具等。这些平台和工具的易用性、稳定性和认知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非正式学习的成效。第二,支持服务:适当的非正式学习支持服务(如在线讨论、答疑技术支持),规范的非正式学习活动管理(如在线自学、学习评价等),以及儿童所在家庭、社区和公共场所对非正式学习资源获取、在线非正式学习和交流活动的支持都不可忽视。第三,信息传输: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良好的网络通信性能,流畅、稳定的传输速率是保证“互联网+”环境中数据的交换、儿童在线交流协作的基础条件。

(三)社会环境因素

非正式学习很大程度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622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