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欣宜35岁正式继承遗产,家族信托是母爱

5月30日凌晨,沈殿霞的女儿郑欣宜在社交平台官宣自己35岁了,据港媒报道,这意味着她已经到了指定年龄来继承母亲留下的六千万港币遗产(约合人民币万元)。这一消息出来后,立刻引起广泛的热议。

我们已经习惯听到各种豪门巨富起落无常、家族纷争的八卦消息,沈殿霞的良苦用心、满满的母爱,反倒如炎炎夏日下的一剂清凉。通过未雨绸缪的智慧安排,伟大的母爱得到了延续与保鲜。

1

沈殿霞的遗憾与信托安排年5月30日,香港知名星二代,沈殿霞和郑少秋的女儿郑欣宜正式迎来35岁生日。随着35岁生日的到来,郑欣宜也到了指定继承妈妈沈殿霞6千万遗产年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笔当时6千万的遗产,如今估值已近亿元。为什么郑欣宜没有在妈妈沈殿霞去世后就继承到这笔遗产呢?这原于沈殿霞的良苦用心,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年,60岁的沈殿霞在香港病逝,那一年郑欣宜刚满20岁。郑欣宜快1岁的时候,父母离婚,她由母亲抚养成人,而郑欣宜从小就是被富养长大。沈殿霞为了女儿以后生活无忧,她想给女儿留一笔钱,但又怕她乱花钱,早早地把家产败光。于是沈殿霞设立了遗嘱信托,将万遗产放入信托,约定要等郑欣宜满35岁时才能取出,在此之前,郑欣宜只能每个月领2万块钱的零花钱。每个月2万块的生活费根本不够她挥霍的,所以她开始卖房卖车。沈殿霞去世一年后,郑欣宜就卖掉了妈妈留下的豪宅,套现了一千五百万,和男友一起挥霍。因挥霍的恶习,郑欣宜曾经穷困潦倒到银行账户只剩26元。对于郑欣宜来说,2万块并不是大数目,只能维持她基本的生活需要。但这每月的2万元却可以看出沈殿霞的用心良苦,希望女儿以后能自强自立,做个有用的人,能自食其力,好好生活。郑欣宜慢慢长大,开始理解母亲的一番苦心,这也使她开始反思和改过,因为娱乐圈的人脉,她开始做音乐赚钱。凭借不懈的努力,她这几年事业发展得很顺畅,并在香港年叱咤乐坛颁奖礼上获得“叱咤乐坛女歌手”金奖(歌后)和“我最喜爱女歌手”奖。当她站在舞台巅峰时,最感激就是她的妈妈沈殿霞,并不是妈妈留给她了万遗产,而是妈妈留给她的鼓励和乐观。我们常常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沈殿霞想到了在英美国家普遍运用的信托工具。于是,在去世前一年,沈殿霞就立下遗嘱,将分布在香港、加拿大等地的不动产,以及各个银行内资产、投资基金与珠宝首饰等资产(价值约万元港币),转入到一个家族信托基金之中。沈殿霞是这个家族信托的委托人,她指定女儿郑欣宜作为受益人,每月可以从中领取2万元港币作为生活费,并结婚时可以一次性领取部分资金,其余资产委托于受托人名下,直到郑欣宜满35岁的生日。同时,为了更好地照顾郑欣宜并监督好受托人,沈殿霞还特别指定前夫郑少秋和自己信赖的朋友作担任信托保护人(监察人)。根据信托契约,郑欣宜如果要动用资产,必须经信托监察人同意以及受托人的审批。沈殿霞家族信托架构图

2

信托的实际效果与网友疑惑事后来看,沈殿霞这一安排确实是深谋远虑。据报道,在她去世后,郑欣宜的外籍男友就开始花郑欣宜的钱,而郑欣宜也因不懂事有“挥霍”倾向,最惨时账户里只有多港币。“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沈殿霞最担心的事情,如女儿生活没有保障,财产被人骗走等,由于有了这个信托架构,最终没有发生。如果没有信托安排,这笔遗产恐怕早就被花光了,或者被骗了。不过,也有一些网友表示不理解,“沈殿霞留下的多万港币,在十几年前是一笔巨款,就这么放银行是血亏啊,贬值太厉害了。如果当时在香港最好地段买房子,恐怕现在翻了十几倍!”这类观点显然有事后诸葛的问题,也是对家族信托的一种误解。事实上,资产装入信托后,并不是只会消极地放在银行,趴在账上,而是会交给专业的受托人或其他资产管理机构来运用,以实现信托资产的保值增值。只是家族信托具有很强的保密性,究竟这笔遗产是如何管理的,增值了多少,外部人通常是无从得知的。所以,媒体报道“郑欣宜继承万遗产”,并不意味着十几年了这笔遗产的准确数额还是这个。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家族信托的最核心功能是资产保护和财富传承,通常追求的是投资的稳健性、风险的可控性,以及与信托目的相匹配的现金流规划等。高收益、高回报的背后,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我们以现在的视角去看当时,香港的房地产确实是极好的投资标的,但这在当时是无法准确预判的,风险也是极高的。一旦预判失败,不用说万,再多的资产都可能腰斩甚至归零。这势必导致沈殿霞希望保障女儿生活的目标的落空。因此,家族信托也不追求高收益,而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9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