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九年级学生们来说,距今年的中考还有五个月的时间,余下的复习备考时间相当紧迫。而对于化学学科的中考总复习来说,“实验探究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考点、考前复习要点。
大家若想要让自己逐渐提高“化学实验题”这方面的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大家可以对照化学教材的附录部分,了解化学实验室中的一些主要常用仪器的主要功能、使用方法;
2、能够辨别一些化学实验过程中的错误操作方式,并懂得对应的正确操作方式;
、能够灵活运用课上所学的知识,并结合一定的实验操作方法去“探究未知条件”;
4、多做题、多练习,逐渐培养自己在答题过程中语言的全面性与严谨性。
题型一:实验操作步骤的规范性对于A选项,大家可一定要看清楚了——这里用的容器为量筒,要知道,量筒只能够用来测量液体的体积,而不能像A选项这样“用来配制溶液”,因此A选项并不规范;B选项在溶解食盐水过程中,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显然也不规范;C选项的操作步骤中,并没有用玻璃棒去搅拌被蒸发液体,因此C选项也不规范。只有D选项是合理的,因为若想拿走蒸发皿,则需要用坩埚钳,而不是直接用手,否则手会被烫伤。所以此题选D。
题型二:化学实验的目的我们在做“化学实验目的”相关判断性选择题时,不仅可以用“直接选”的方法,也可以直接用排除法来做。
若用A选项的方法来鉴别软水、硬水,那么在滴加肥皂水后,会有明显的不同现象——若在硬水中滴加肥皂水,那么一段时间后会有白色沉淀产生;若在软水中滴加肥皂水,那么一段时间后则并没有沉淀产生。两种不同的实验现象,即可鉴别硬水、软水。所以A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此题选A。
很多学生在做练习时,错认为B选项是正确的。要知道,这里的50毫升水指的是“溶剂质量”,已经达到了50克,因此若再配溶液,则会使溶液质量大于50克。所以B选项也是错误的。
C选项也是错误的,因为C选项的实验步骤的目的为“检验铵根离子”,而这两种物质均含有铵根离子,均能够检验出来,所以C选项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D选项之所以也无法达到实验目的,原因在于,D选项所设置的对照组实验只体现在“是否含有氧气”,因此D选项的探究目的则在于“探究可燃物燃烧是否需要氧气”,不符合题中所给的实验目的。
题型三:综合实验探究题典型案例下面这道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与“灵活技巧能力”。
若想填第一个空,大家要知道“消石灰”这个物质的主要成分。多数学生在做练习时,只能够想到“生石灰”和“熟石灰”,似乎没有啥对“消石灰”的印象。这时,大家若用上了这个小技巧,那么即便不知道消石灰是什么,也能够把这个空答出来——
像“生石灰”和“熟石灰”一样,“消石灰”也含有Ca元素;再结合表中的“功能”吸收二氧化碳,那么大家可以想,“消石灰”一定可以跟二氧化碳反应。多了这2点条件,大家不难想到,含有Ca元素且又能够更二氧化碳反应的物质,只有氢氧化钙。所以,消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
要知道,第一个空若无法答出来,后面的探究过程又该如何进行呢?
第一部分的探究过程,要求大家写出“该保鲜剂用消石灰而不用NaOH”的理由,这便需要大家通过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来分析说明。大家在分析表格、对比数据后,可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加入NaOH后,二氧化碳消失得很快;而若加入消石灰后,二氧化碳似乎“在小火慢炖中慢慢消失”。由此,大家可总结出这点——NaOH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太过于快,或也可以说成NaOH让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分数下降得太过于快。但大家还要表述出“更有说服力的原因”才算完整。这时大家需要参考一下在“查阅资料”部分的第一句——二氧化碳浓度在1%至%范围内,能够延长果蔬的保存时间。由此,大家可进一步发现,(根据表格数据)NaOH能够使二氧化碳气体下降到0.8%,这显然不符合“更有利于果蔬保鲜”的百分比标准。由此,大家要在自己的答案中补充上这一句——因此使用NaOH不利于果蔬保鲜。只有把以上2点都体现出来,才能够算是一个全面、完整的答案。
而至于其他“不用NaOH”的原因,大家还可以写出NaOH的其他一些弊端——例如“具有强腐蚀性”。
探究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的探究,则更符合一般的实验探究过程,具有“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步骤。
那么“猜想”这一步很简单,当然要考虑“消石灰没有完全反应”这种情形——一部分是氢氧化钙,一部分是碳酸钙。
下面的图24,要用一定的实验方法来对这两种猜想来进行验证。
答第一问的过程,则需要大家仔细、全面地分析一下步骤1,才更有利于充分地说明“小明判断有啥不合理的”。步骤1是在用水来测一下剩余物质的溶解性,发现“大量的不溶固体”这一现象。而这一步,则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对“氢氧化钙”的溶解性的了解——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根据这点,大家可进一步想到——倘若剩余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钙,那么会有少量氢氧化钙在步骤1中溶解在了溶液B中;且正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那么倘若剩余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钙,那么固体C中也会含有大量氢氧化钙不溶物。
基于这两点理由,足以驳斥第一问中小明的判断“全部为碳酸钙”这点。但大家在写答案时,还需要把以上点全体体现出来,才能够让自己的答案更完整、全面。
在第二问的步骤,实际上在验证“猜想二”,这时,大家需要认真对比一下“猜想二与猜想一有什么不同”。“猜想二”相比于猜想一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多了氢氧化钙这个物质”,毕竟只有在比较两个猜想的不同之处,大家才能够把握第二问实验步骤的关键要点——重点检验氢氧根离子。因此,这时大家要以“检验氢氧根离子”为重心,去描述这一步所添加的试剂与实验现象——大家可以描述成“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颜色变红”;同样也可以用“铜离子”来检验——加入硫酸铜(或氯化铜)溶液后,会有蓝色沉淀生成。
另外,大家在描述实验现象时,还要注意这点——只有已知的反应物,才可以说明物质名称;不可以直接说出生成物的名称,只能从物态、颜色等指标去描述实验现象。
第三问,要求学生写出步骤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根据以上实验探究过程可知,固体C中既含有碳酸钙,又含有氢氧化钙。因此,这一步不论写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还是写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都可以,但一定要注意方程式书写的规范性。
正如上图所示,大家在写方程式时,既要把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以及化学式写正确,还要注意两侧的配平,同时,一些生成物气体若需要加气体符号,也不要漏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