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只有爱情才能使婚姻神圣,只有使爱情神圣的婚姻才是真正的婚姻。
毋庸置疑,神圣的爱情是一段好的婚姻得以延续的保鲜剂。但是,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人却认为:贫贱夫妻百事哀。
人们在主观上认为婚姻与爱情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共通。毕竟,相恋的人只谈感情,而真正步入婚姻、朝夕相处的人除了谈情,也谈牛奶面包,鸡毛蒜皮。
在物质生活与精神之爱表面的冲突之下,人们总结出:没有爱情的婚姻未必不幸,而不谈钱的感情则不会长久。
那么,一段婚姻情感中,物质真的占据主导性地位吗?如果不谈物质,我们还有没有获得幸福婚姻的其他途径?
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先生,在其作品《麦琪的礼物》中给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答案。
《麦琪的礼物》讲述的是一对美国底层贫民夫妇,在圣诞节前夕割舍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为对方准备圣诞礼物的故事。小说以一种诙谐的基调展开,忧而不伤,令人捧腹之余又发人深思,给读者带去更多关于婚姻经营的启示。
1、表面上写贫穷带来的不幸,事实上是写双方的担当与理解
在小说《麦琪的礼物》中,主人公吉姆和黛拉是美国底层劳动人民,他们的薪水微薄,生活窘迫,蜗居在一间狭窄的贫民公寓之中。欧·亨利通过大量的现实细节描写,勾勒出了一对贫困夫妇的艰难窘境。
(1)薪水微薄,入不敷出
欧·亨利对数字非常敏感,他在小说中运用大量的数字对比,塑造了吉姆和黛拉这样一对几近赤贫的患难夫妻。吉姆是一个22岁的青年,他从事着社会底层的工作,每周的薪水只有二十元,而黛拉则是一个全职主妇。夫妻二人每周的微薄收入只够勉强支付租金和基本生活开销,几乎没有结余,正如小说开篇数字“一块八毛七”给予人的震撼。
在劳动所得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成本的情况下,这对夫妻的生活充斥着赤贫的绝望。一块八毛七的结余是黛拉不断讨价还价的结果,也是她对贫困生活的最后一丝倔强。
同时,也恰恰是因为这一块八毛七,体现了黛拉对丈夫的理解。面对生活暂时的贫穷,黛拉没有选择去指责,而是选择了理解与适应。无论是在杂货摊上和摊主争论地面红耳赤,还是在屠宰户跟前的软磨硬泡,这些都体现了黛拉对金钱的珍视,对丈夫辛勤劳动的体恤。
(2)门庭冷落,简陋不堪
除了囊中羞涩,这对夫妻的蜗居之所也将底层生活的困顿展现得淋漓尽致。欧·亨利运用各种夸张的描写,尽显底层人物的悲哀。
“楼下门廊里有个信箱,不过没一封信会进来,还有个电铃,只有鬼才按得响。”
“房间的两扇窗之间嵌着一面壁镜……照这种镜子,需要身材相当纤瘦且身段灵活,通过一连串狭长的影像大概拼凑出自己的样子来。”
两段描写,寥寥几笔,勾勒出了黛拉和吉姆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窘状。对于生活贫困,毫无资源背景的二人来说,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单调的,既无社交,也不存在其他精神层面的娱乐。生活对于他们而言,只有一粥一饭的思量和数不尽的艰难考验。
好在,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们并不去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