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香精和防腐剂时,大家心中多少有些顾忌。因为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它们的标签往往是这样的:刺激性、致痘、过敏、致癌、中毒……但这些真的都是香精和防腐剂惹的祸吗?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护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对于护肤品的成分、功效等常识还只是一知半解,以至于在面对随处可见的护肤谣言时,仍不免陷入误区而上当受骗。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传达着科学专业的护肤理念,所以这一次,我们也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香精和防腐剂的几大常见谣言,希望通过我们的声音让更多的人正确看待护肤,科学认识成分,学会辨清谣言。
谣言一:香精百害而无一利,一定要选择没有香精的护肤品。
首先我们要来了解一下香精是什么,添加香精的作用有哪些,以及香精质疑的来源。
香精本身属于混合物,由多种香料和附加物(如溶剂、载体、抗氧剂、乳化剂等)构成。根据用途可分为食用香精和日用香精,其中食用香精用于各类食品、药品、饲料及部分可能接触口腔和嘴唇的日用品(如牙膏、唇膏等)的加香。日用香精用于化妆品、个人和家庭卫生护理等用品的加香。纺织品、纸张、塑料、涂料等使用的香精也属于日用香精。可见香精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在日化用品里添加香精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就像做菜要放盐一样,主要原因有三点:
1.掩盖原料本身的气味。由于产品本身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保留着原料的特殊气味以及萃取物的气味,添加香精可以掩盖这些气味。
2.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使人感到心情愉悦。由于人类的气味感官接受香精的气味,而感官与大脑负责的情绪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香味是能让人感到心情愉悦的。
3.打造品牌香,增加品牌辨识度。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品牌香,一款独特的香气是会给品牌带来一定的辨识度的。
香精是否安全取决于具体各类香精的添加,而各个国家的法规,会对成分进行限制,设定最高或者限用比例。大家对香精产生质疑,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市面上还存在违规使用致敏香料[1]的现象;二是对香精的使用没有严格控制用量,导致用户使用后出现过敏现象。
谣言二:添加防腐剂的护肤品不安全,会致敏致癌。
防腐剂就是阻止微生物生成的物质,在日化产品中,防腐剂的作用是保护产品免受微生物的污染(抑制细菌、真菌生长)、确保自身的安全性、延长产品寿命,确保产品在保质期内不变质。
我们使用的日化产品属于高营养、高活性的物质,如果没有防腐剂,护肤品中的营养物质就相当于细菌培养皿,给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我们每一次用手去接触,就相当于无形中给细菌接种,可怕程度远超防腐剂本身。所以你以为防腐剂是在害你,实际上它是为了保护产品,同时保护我们的肌肤。
对于防腐剂的安全性,只要把浓度控制在法定范围内[2],就是相对安全的,不会对肌肤造成危害,我们没有必要把防腐剂过于妖魔化。
谣言三:“无添加”的化妆品才是最好的。
“无添加”其实只是一种讨巧的说法,实际上并不准确。这些所谓的“无添加”,许多仅能做到生产过程不添加防腐剂,或者选用具有防腐性质的物质代替防腐剂,而这些物质不存在于《化妆品可含有防腐剂清单》里,于是就有了“无添加”的说法。
站在产品开发者的角度,生产出安全的产品是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原则。保证产品的安全,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法规,选用安全的香料成分,规避致敏香料。严格控制用量,保证用量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内,甚至更低。防腐剂的使用必然是能在《国家准用防腐剂》名单内可见,且在法定浓度以内。其次是科学的生产过程以及严格规范的检测流程。
正确认识香精和防腐剂似乎也并不难,我们需要对事物发出合理的质疑,同样我们也需要寻求一个科学的答案,学会摘下有色眼镜看世界,或许我们能看到更真实的色彩。
注释
[1]欧盟规定的26种化妆品香料过敏原名单:戊基肉桂醛、苯甲醇、肉桂醛(CinnamylAlcohol)、柠檬醛、丁子香酚、羟基香茅醛、异丁子香酚、戊基桂醛、水杨酸苄酯、肉桂醛(Cinnamal)、香豆素、香叶醇、新铃芝醛、大茴香醇、肉桂酸苄酯、法尼醇、铃芝醛、芳樟醇、苯甲酸苄酯、香茅醇、己基桂醛、柠檬烯、2-辛炔酸甲酯、异甲基景罗兰酮、栎扁枝衣提取物、树苔提取物欧盟化妆品指令(76//EEC)第七修正案规定:自年3月起,符合“在不可冲洗型化妆品中含量大于等于0.%”;在可冲洗型化妆品中含量大于等于0.01%条件时,化妆品香料中26种致敏原物质必须在化妆品标签上予以标注(欧盟上述化妆品指令修订前规定香料成分免于标签标注,仅以香精或香料标出即可)
[2]国家化妆品准用防腐剂标准(部分常见):4-羟基甲苯酸及其盐类:不得超过0.14%(以酸计)、苯甲酸:总量0.5%(以酸计)、苯氧乙醇:1.0%、甲基异噻唑啉酮:0.01%、咪唑烷基脲:0.6%、DMDM乙内酰脲:0.6%、甲基异噻唑啉酮与氯化镁及硝酸镁的混合物:0.01%、苯甲醇:1.0%、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0.5%、氯苯甘醚:0.3%、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淋洗类产品0.01%;驻留类产品0.02%、山梨酸及其盐类:总量0.6%(以酸计)、水杨酸及其盐类:总量0.5%(以酸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