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冰箱,古代鲜果的保鲜大法有哪些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的这一首《过华清宫》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首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的诗词,

让我们了解到了唐明皇对于杨贵妃的万千宠爱。

都城长安与岭南相距五千多公里,

这在交通运输远远没有今天方便的唐朝,

是一个十分遥远的距离。

可是为了能让心爱的妃子吃到新鲜的荔枝,

为了博得美人的一笑,

唐明皇不惜动用驿马来运输荔枝。

这两年很火的一本小说《长安的荔枝》

就是以此为背景所写就的。

里面关于运输荔枝所涉及到的诸多事项

在小说中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拿来一读,

相信您读完会对唐朝历史、职场关系等等有很多感悟。

说回驿马运输荔枝。

古代的驿马可是用来传递公文、军事情报、重要物资的,

而唐明皇似乎并未考虑到这其中的人力物力等等成本。

这操作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了周幽王,

两位帝王的“糊涂”如此相似。

也难怪周幽王被灭国,而唐玄宗最后被安禄山造反,

美人香消玉殒,唐朝自此也开始走下坡路。

唐朝运输荔枝折损了许多驿马,甚至人命。

这与荔枝的“娇贵”不无关系。

荔枝不耐藏,自古以来就有

“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日外,香、色、味皆去矣”的说法。

所以想要吃到鲜鲜荔枝,“快”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物流运输的速度也是突飞猛进,

想要吃到新鲜荔枝十分便捷,

而且还能利用冰箱对一些不耐放的蔬果进行保鲜。

放个几日也完全没问题。

那有人可能会对古人投以一个同情的目光。

古代人也真是可怜,

鲜果只能吃一日,

如果想留一些鲜果多吃几日,慢慢享受都不行。

这你可能就同情错了。

古人的智慧在很多时候是我们现代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在鲜果储存方面,古人也研究出来许多方法。

不信,我们接着往下看。

??????

据史料记载,在唐代以前,

人们就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果品保鲜方法。

最初的方法可能是将采摘后的果品藏起来。

藏的地方因人而异,有的盖在大小两碗之中,

有人放在缸中,有的将樱桃放在毛竹筒中,

有的埋在土中,有的将桔子藏在绿豆中,

但更多的是放在窟窿(窖)中,这种方法称为窖藏法。

这种方法直到现在还被我们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广泛应用。

让人们能在蔬果短缺的季节也能享用到美味。

根据《齐民要术》的记载,

古人已将窖藏法用于梨和葡萄的保鲜,

可以使秋天收的梨一直可以吃到第二年夏天,

而夏天收的葡萄则可以吃到冬天。

为了提高保鲜效果,

人们还将冰块放入地窖中,在冰窖中存放果品,

即今天人们所说的“冷藏”。

据说这种方法,早在诗经时代就已采用。

当时已有专门贮藏冰块的冰窖,称为“凌阴”,

而凿冰和贮冰则是冬日的一项主要活动。

明代北京城里有用冰窖来贮藏苹果,

到春天上市时,还“如初摘于树”。

但是当时对于冷藏的温度控制主要依靠人力,

不像现在是机械化操作,所以往往会出现问题,

冷藏时间一长,果品就被冻坏。

因此,有些苹果尽管出窖时,

如初摘于树,但一离开了冰,则化如泥。

和冷藏相联系的还有一种冻藏,

宋代已用这种方法来保鲜梨和柑桔等果品。

当时有人在出使到北方的辽国时,

就利用这种办法,把一些南方出产的水果带到了北方。

除了在贮藏过程中的保鲜以外,古人还考虑到了运输过程中的保鲜问题。

隋文帝爱吃一种黄柑,这种黄柑产于四川,

可是要想将黄柑鲜果从四川运到长安,

在古代那种交通条件下,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将黄柑的蒂用蜡封起来,献给皇上。

这一方法果然见效,经过涂蜡处理的黄柑,

过了很长的时间仍然保持新鲜,皇上自然高兴不已。

这种保鲜方法,现代称为涂蜡保鲜。

后来人们将涂蜡保鲜技术加以发展,用于荔枝保鲜。

方法是在小暑节时,将荔枝摘下,用黄蜡封蒂,

浸泡在蜂蜜中,蜂蜜装在锡瓶中,锡瓶放置在盛水的木箱中,

木箱每日换水一次,经过蜡、蜜、瓶、箱、水的层层保护,

使荔枝保持新鲜,久而不坏。

但这种保鲜方法的主要问题是还是工本太高,

纯为向朝廷进贡之用。

在国外,对这种保鲜方法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

而投入到商业运用则是近一二十年的事。

而在中国,涂蜡保鲜的运用,

比世界各国早多年。

除了在隋代已用于柑桔保鲜以外,

宋代已用于樱桃保鲜,明代则用于葡萄保鲜。

唐明皇和杨贵妃想吃荔枝选择的是

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由岭南直接运输到长安。

这样的方法显然劳民伤财不得民心。

所以到了宋朝,人们想出了其他办法来食用荔枝,

不像唐明皇的方法那样简单粗暴,

反而与宋朝这个朝代一样,温和小清新了许多。

宋代蔡襄的《荔枝谱》中记载了3种加工方法:

红盐法、白晒法和蜜煎法。

√红盐法,就是用盐梅卤来浸泡佛桑花成红浆,

然后把荔枝放进腌制,之后捞出晒干,做成荔枝干.

这样的荔枝干“色红而甘酸,可三四年不虫”。

√白晒法,就是把鲜荔枝放到烈日下晒至核硬为止,

然后储存于瓮中,密封百日。

√蜜煎法,就是剥去生荔枝,榨取荔枝浆,然后用蜜煮它。

还有一个是晒煎法,这是蔡襄自己发明的一种吃法。

将荔枝晒至半干后再放进蜜中煮,

这样的荔枝“色黄白而味美可爱”。

虽然无法吃到新鲜的荔枝,可也能品尝到荔枝独特的风味,

算是过了嘴瘾。

并且用蜂蜜加工保存过的荔枝还带有一抹特殊的蜜香花香,

在一定程度上比新鲜荔枝更多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滋味。

在保鲜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

蜂蜜用作保鲜剂是很多民族的选择。

除了中国,像斯里兰卡、罗马、希腊等民族的人们,

都曾用蜂蜜腌渍肉类等食物,

不但能防腐,还能保留食品的美味。

蜂蜜能保鲜,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是它的渗透性。

天然成熟蜂蜜含水量只有20%左右,

此时蜂蜜是一种饱和的高糖高渗溶液,

许多微生物在这种环境中不仅无法获得自己生存所需的水分,

而且其自身细胞中的水分也会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流失,

所以,细菌是根本无法在蜂蜜或由蜂蜜处理过的物体中正常存活的。

二是蜜中过氧化氢的作用。

蜂蜜中含有葡萄糖氧化酶,

当它与其中的葡萄糖发生反应后会产生大量的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又称作双氧水,有着消菌杀毒的作用,

这也从另一方面防止了蜂蜜中细菌的滋生,

从而达到保证不变质的作用。

第三是酸度。

蜂蜜的PH值一般为3.2~4.5,

而一般细菌繁殖适宜的PH值在7.2~7.4,

所以,蜂蜜中偏酸性的环境

可以有效地抑制和预防多种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蜂蜜也因此被誉为“天然的保鲜剂”。

如今我们冷链运输方便快捷,四通八达,

也有了冰箱、冰柜等各种保鲜工具,

想吃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鲜蔬果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

蜂蜜的保鲜功能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可我们依旧感谢蜂蜜,

让人类能在那个年代食用到大自然的馈赠,

让许多游子能借以食物慰藉乡愁。

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今天,

在各种人工添加、化学合成充斥的当下,

蜂蜜以其天然、纯粹、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蜂蜜能在今后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615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